法治日报:北京市司法局多措并举提升乡村依法治理水平
- 发布时间:2022-05-13
2021年北京市农村居民对乡村法治的满意度达96.8%,在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村民对乡村治理各项满意度调查中,这项指数居于首位。
成绩的背后,是北京市司法局在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将普法宣传融入基层依法治理、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等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
一、立足长远制定行动计划
2020年4月,北京市司法局联合中国政法大学针对全市法治乡村建设情况,尤其是586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建设情况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同时,北京市司法局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 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了全方位复核评估,通过考察总结平谷区“法治乡村三年星火工程”经验,为全面开展法治乡村建设进行实践探索,为制定全市实施方案奠定基础。
在前期调研和自评自查工作的基础上,北京市司法局研究起草了北京市法治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9月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正式印发《北京市加强法治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立足首都城市定位对未来三年的法治乡村建设提出了完善涉农领域立法、推进涉农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强化乡村司法保障、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加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和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乡村矛盾纠纷化解和平安建设机制等八方面具体任务,共涉及全市30个部门及相关涉农区,明确要求2020年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覆盖率达到15%,2021年达到20%,2022年达到30%。
二、积极推动示范创建工作
“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后,北京市委依法治市委守法普法协调小组进行专题部署,各涉农区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以区委依法治区委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名义部署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联动,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手抓增量提升,一手抓存量管理,确保全市法治乡村建设整体同步推进。
房山区军留庄村法治文化主题公园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命名“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村”797个,其中65个村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至2021年年底,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村覆盖率达22%,超额完成阶段性目标。
为进一步推动示范创建工作,北京市司法局通过市区两级新媒体,围绕被命名的村开展专题宣传推广,激发基层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的工作热情。
三、普法宣传融入基层治理
近年来,北京市司法局将宣传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纳入全市普法依法治理重点工作,嵌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任务,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在此基础上,北京建立以村“两委”干部为主、以村民小组长和党员联系户为基础的两级普法网络,同时注重在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党员、人民调解员、致富带头人等人员中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
延庆区司法局工作人员正对房屋租赁纠纷当事人进行调解
目前,北京市13个涉农区共培育乡村“法律明白人”9327名,并建立工作台账,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均至少有一名“法律明白人”的阶段性目标。同时,在全市6869个村(居)建立“一村一居一法律顾问”工作网络,配备1967名律师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四级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律师服务基层依法治理、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作用日益凸显。
此外,北京市注重强化法治宣传的针对性,根据村委会的党员干部、村民、学生、流动人口等各层次人员不同的法律需求,开展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内容紧跟重点时期重点工作,让群众“时时见法、处处学法”,助力提升乡村依法治理整体效能。
在乡村开展普法活动
在涉农立法、执法和乡村司法保障协同发展方面,北京探索建立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常态化、制度化、标准化体系,加强基层一线涉农行政执法人员教育培训,推动执法记录仪和移动执法终端分批纳入涉农行政执法人员基本装备保障。
2020年以来,北京市司法局完成法律审核,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出台了《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北京市种子条例》等涉农地方性法规,对《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涉农地方性法规草案进行法律审核,并将《北京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列入市政府立法计划,逐步丰富和完善全市涉农法规制度,为促进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